鬲(拼音:lì、gé)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汉字[1]。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口圆、三足中空的器具[2]。鬲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读作lì,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陶鬲,商周时期陶鬲与青铜鬲并存。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鬲又读gé,古时用于国名,又音近通“膈”“隔”等字。
鬲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189[3]。用鬲作意符的字大多与炊具、饮食有关,如:融、鬷、鬶、献。
读gé时,可组词:鬲山、人鬲。
读lì时,可组词:胶鬲之困。
鬲字,共有十画。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横折钩、点、撇、横、竖。
“鬲”的读音是“lì”。它是一种古代炊具,口圆,上有盖,下有三足,用于煮饭。鬲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为189。
汉字的读音复杂,如不清楚,建议查询了解。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文字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