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人性本善,故人善养气与成德。善内在于人之本质,故人易保存其浩然之气;人有种价值自觉,故能以志统气,达到成德之境界。养气与成德,这便是“性善”这一道德问题的实践。
孟子提出“性善”论,以驳斥当时关于性善问题的诸多看法,以表明自己的观点,维护其儒家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种“性”不同于告子所谓的“生谓之性”,此“性”指人之本性,就人之自觉心之特性而言。此“善”亦非单纯的人之品德,而是一种实现价值之能力。因而孟子所谓的“性善”实指价值意识内在于自觉心。
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也是可以伪善的,至于有人为不善之事。不是他的心本来就会,而是心坏掉了。
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善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人出生的时候,就有的是人的本质和天赋。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善有不善的,千差万别。原因是有的人并没有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单端发挥出来,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天赋。
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则,而人的法则就是追求美好的品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西流,但是,难道也无所谓向上流、下流之分吗?
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样。
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
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
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