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增资验资网

企业增资验资网

皇太极是清朝第几任

来源:互联网 综合百科 2

皇太极是清朝第一任皇帝,崇德元年(1636年),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次年迫使朝鲜臣服。崇德八年,皇太极去世,时年五十二岁,在位17年。

人物生平:
1、早年经历

皇太极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申时,努尔哈赤第八子,从小就受到努尔哈赤的喜爱。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孟古哲哲,是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杨吉努(仰加奴)之女。皇太极本人生来面色赤红,眉清目秀,行动稳健,举止端庄。他聪明伶俐,耳目所经,听不忘,一见即识。他很爱看书学习,在努尔哈赤的诸将中惟有他识字。当父兄长年累月忙于出征作战时,七岁的皇太极就开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里日常事务、钱财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有些事情不烦努尔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极就能干得很出色,与自己想的一样,因而努尔哈赤对皇太极更是爱如“心肝”。

2、初战四方

在逐步完成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皇太极帮助他父亲努尔哈赤建立了新的后金国家。万历四十年九月,刚刚年满20岁的皇太极随父亲努尔哈赤率领3万人马出征位于乌吉林乌拉街一带的海西女真乌拉部。皇太极等领兵抵达乌拉河,沿西岸而行。此时,乌拉部酋长布占泰带领乌拉兵在东岸隔河观望,不敢渡河迎战。努尔哈赤下马而坐,命皇太极等率军接连攻占沿岸的六座城堡,然后引兵在乌拉城西门相对二里以外的金州城扎下大营。布占泰凭河相抗,双方相持四五天,皇太极等人按捺不住,向努尔哈赤请战,要求率兵渡河,攻打乌拉城。努尔哈赤指出这是“浮面取水”之言,认为“欲伐粗大的书寸木,岂能即刻折断?必须斧砍刀削,渐至微细,然后才可折断。相等的大国,欲一次攻灭,怎么可以办到?”因此,他不同意皇太极等人的请求,而是派兵四出焚掠,拆毁被占领的六处城堰,焚烧许多房屋和粮草,并在伊玛哈达筑城,派兵驻守,以监视乌拉的行动。翌年正月,努尔哈赤攻破乌拉城,布占泰逃亡叶赫。

努尔哈赤一度想立长子褚英为储,但是褚英背着努尔哈赤做了很多违反其愿望的事,甚至逼迫皇太极等也跟他一起行动。皇太极等向努尔哈赤揭发了褚英的阴谋,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将褚英幽禁,两年后又毅然处死了他。从此皇太极进一步得到了信赖。

3、继位为汗

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失败抑郁而逝。大妃阿巴亥和两个庶妃殉葬。九月一日,皇太极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4、革故鼎新

天聪三年十月至天聪四年正月,皇太极在明朝关宁锦防线难以攻克的情况下率军从蒙古突入内地,攻打北京失利,史称“己巳之变”。天聪四年正月,皇太极领兵攻占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他决定巩固已占的四城,在关内打进一颗钉子,以为据点。明廷调集各路大军,组织反攻,收复永平等四城,后金兵败归沈阳。皇太极因失已得四城痛哭流涕。

皇太极继位后,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皇太极本人有很好的文化素养,这时他推行了振兴文教的措施。在皇太极影响下,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纷纷归降了后金。皇太极率诸贝勒出迎至浑河,行抱见礼,以示优隆。孔、耿不仅带了一万二千多精壮官兵及红夷大炮等,而且加速明朝的辽东海防的瓦解。之后不到四个月,明镇守广鹿岛的副将尚可喜就步了孔、耿后尘,皇太极称赞他。到天聪七年马光远统领汉兵时,实际形成了一个汉军旗,满语叫乌真超哈。孔、耿、尚所领兵也是汉军。在此之前,蒙古旗兵也已形成。天聪八年三月十三日皇太极在沈阳城郊阅兵,参加的有满洲八旗、蒙古二旗、旧汉兵一旗,共十一旗。

5、称帝改元

天聪九年,多尔衮等平定察哈尔部,统一了漠南蒙古,并且获得所谓“历代传国玉玺”。十月,统一族称为“满洲”。十二月,群臣以察哈尔降服及获得“传国玉玺”为由,请皇太极“早正大号”,皇太极推辞。天聪十年,皇太极又以“早正尊号”征询汉官儒臣的意见,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等都表示赞成。萨哈廉又召集诸贝勒各书誓词,向皇太极效忠。外藩蒙古诸贝勒闻讯也请求上尊号,皇太极同意了。上尊号的准备活动至天聪十年三月末大体就绪。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盛京天坛祭天,然后“践天子位”,受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6、奠定基业

崇德五年三月,清军修义州城。过去清军分出一部分入关,现在全力用于松锦大战。崇德六年八月,皇太极见形势危急,不顾鼻子出血,经过六天急行军到了松山。皇太极亲征,大大鼓舞了清军的士气。他部署清军自乌忻河南至海,横截大路,绵亘驻营,再在高桥设伏,围追堵截,处处有备。二月十八日清军入松山,生擒洪承畴。三月初八日,锦州城内的祖大寿也以孤立无援被围一年后投降。四月,清军又攻克塔山、杏山,并毁二城。至此,松锦决战以清军胜利告终。此战歼灭明军五万余人。在降服松山、锦州后,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

崇德七年,皇太极发动了生前最后一次入口之战(戊寅之变)。他对这次军事行动提出了异乎寻常的要求,即注意明朝和农民军的动向及应采取合作的态度。这次进军的统帅是奉命大将军阿巴泰等,两翼大军分别从界岭口及黄岩口毁墙而入,长驱南下,至山东兖州,计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败敌三十九处,获黄金二千二百五十两、白金二百二十万五千二百七十两,俘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口及牛马衣服等物。但是就在这样的大胜利面前,许多文武大将提出直捣山海关时,皇太极仍坚持既定国策,不轻易冒险。终皇太极之世,清军不曾通过山海关,但没有他们扫清道路,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清兵入关。
7、猝然长逝

皇太极在五十岁时,因他心爱的宸妃之死,身体立刻变得虚弱了。崇德六年以后,皇太极因身体不好,曾发布过大赦令,也减少了处理日常事务的负担,甚至做过祈祷。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后累加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庙号太宗。葬沈阳昭陵(北陵)。

思想主张:

1、天命思想

天聪初年,皇太极基本继承了乃父努尔哈赤的天命思想,认为上天威力无穷,可以立君,可以兴国。对上天能公平地裁判人间是非这一点,至少在天聪四年以前他还是信从的。

然而综观皇太极一生言行,可以看出,虽则他对天存在一定程度的敬畏,但“天命靡常”则是他思想的主流。在永平、滦州得而复失之后,天聪五年(明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大凌河,临行前他对上天是否仍然眷佑后金心中没底,流露出天命无常的思想意识。天聪八年十二月(1635年2月)牛录章京刘学诚条奏建天地坛,皇太极览奏后的回答,更为明确地表述了天命无常的思想。

在皇太极看来,天命无常,天命是否归于后金是个未知数,但君主在上天面前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天意是可以通过君主的行为来改变的。他吸收了中国原始儒学中的“德政”思想,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进步天命观。

2、战略思想

皇太极在国力较弱之时,曾采取对明暂时议和,以争取时间的战略。但大臣们都知悉入关夺取明政权是皇太极的夙愿。天聪元年,后金与明的宁锦之战,大小数十次,后金以失败告终。是年,因朝鲜李倧政权采取敌视后金之策,刚刚继位的皇太极,即命阿敏等攻打皮岛的毛文龙,顺击李氏政权;直至李倧请和。但此时与努尔哈赤之时已不同,后金势力已经壮大,并不惧怕李氏政权从后方对其攻击。故皇太极要采取的是进攻战略。但却遭到贝勒们的反对;故后金统治集团内部战略思想出现争议。皇太极是通过盛京君臣大讨论,对明、蒙、朝三大敌方势力进行战略判断,并及时地对原有判断作出调整。

皇太极最终战略目标是明朝,攻明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原则性、纲领性任务。但贝勒们的“共识”中'有一个“隐患”,就是太过轻松地估计了对明作战;没有深刻地考虑到对明作战的旷日持久;这一点只有皇太极有思想准备。在总的战略之中,根据战局发展,突然派兵征伐李倧,解决后顾之忧。

而从天聪年间起,四次入关征明,也证实了要灭明是需要一些时间的。这正如皇太极的伐大木理论所言:取燕京如伐大树,需要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明朝虽已腐朽不堪,但作为一株百年大树,尚未达到自仆的程度。而先解决李氏政权这个后顾之忧,无疑会为后金增加新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后顾之忧。而后崇德年间迫使李氏政权臣服,确实证实了皇太极这一战略思想的正确。

军事思想

皇太极从天助神佑的天命观出发,强调“用兵征伐,有道者,蒙天佑;无道者,被天谴”。认为自恃其力,恣行***夺,人心未合,必然失败;力行仁义,勤治农桑,发展经济,扩充实力,争取民心,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积极发展军事力量,先后组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完善了八旗兵制。要求部队严格训练,“操演娴熟”。在保持和发展八旗兵骑射长技的同时,重视采用先进的军事技术,利用***工匠制造红衣炮,组建炮兵部队,增强战斗力。

治国治军,主张以人才为本,不论民族、资历,惟才是用。以“满汉一体”为号召,争取***支持,重用***降臣降将,以汉治汉。继承努尔哈赤“伐大木”的战略思想,并根据后金“家邦未固”、“四境逼处,素皆不协”的内外形势,进一步确定了先征服弱小之敌,拆散敌人之间的联盟,解除后顾之忧,尔后集中力量攻击强敌,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改变努尔哈赤单纯依赖武力连续攻明的战略,采取讲和与自固的灵活政策,以达到麻痹敌人,争取民心,赢得时间,壮大自己的目的。他五次派兵避开明朝坚固的正面防线,绕道入关,深入京畿,不断削弱明朝实力,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为最后决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在作战上,善于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采取不同的战法和策略:大军压境,速战速决;掘壕筑墙,久困长围,围点打援;武力征讨与政治招抚相结合,成功地指导了对朝鲜、漠南蒙古和明朝的战争。皇太极的军事思想,吸收了中原汉族军事文化,丰富和发展了满族的军事思想,在清代前期有重大影响。

皇太极简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