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要会说英语,像我们的李经理一样。” 可怜天下父母心―― 自己挨了骂、受了憋,
先想着的竟然是万里之遥的孩子! 对此我好感动。 但同时,我对他们说:
“你们光这样督促,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帮倒忙!” 他们问:“为什么?”
“好好学英语就行了吗?”我问他们:“你们的英语不是学得挺好,为什么做哑巴?”
我帮他们分析:问题出在学校英语教育方向――只培养阅读,没有口语教学。在“应试教育”下,考试是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而学校英语不考口语,于是老师不教、学生不学。老师、学生齐努力,努力教学做哑巴。“好好”学的结果就是做哑巴。 “那你是怎么学的?”他们问我。
我告诉他们,我的英语是自学的。学英语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应用。而语言的应用第一位就是说话,所以口语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目标不一样,方法就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
我对他们说,严重的问题是,现在国内学校里教的还是哑巴英语。如果仅仅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可能他们比你们还哑巴。因为现在学校的应试教育越演越烈。要解决口语问题,只有靠自学。如果家长先明白这里面的道理,才能为孩子引好路。我就是在家长引导下才走上这条路的。
然后,我给他们讲语言的功能、应试英语的弊端、如何掌握英语工具…… 所以说,这个“谈英语”讲座海外还没归来就开讲了。
我告诫他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和机会,要抓紧学习。不在于能学多少,重要的是理清思路,才能有效地指导孩子。”于是,在项目组我办起英语口语辅导班。四十多岁的工程师,一大早起来练口语……
同学们,朋友们:
听到海外发生的故事,不知你们做何感想?
掌握英语工具不是奢侈的要求,而是生存的基本要求――世界成为“地球村”,英
语就是地球村的村语。不会村语,怎做村人?
中国已经进入WTO,而WTO就是一个英语俱乐部。俱乐部里很热闹,但“聋哑人”莫入。
英语是国际工作语言,这是游戏规则,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你的民族情绪如何、不管你是否情愿,这就是现实。不守规则者,只有Get away――淘汰出局。 淘汰出局,到哪里去? 到月球上去?
就是到了月球,还是要说英语―― 美国人三十多年前就登上了月球!
有些人说,反正我永远不出国,就在中国待着。
是的,可以永远呆在国内。但是“狼来了”,你怎么办?与狼共舞,就要说狼语,英语就是狼叫唤。
即使在国内,只要是国际项目,工作语言就是英语。比如,我在广东工作时,从早到晚说的是英语、文件用英文写成,因为那是一个国际公路工程项目。不会英语,在国内也“混”不下去,除非你不要介入。
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
我们不能改变国际规则,但可以改变自己―― 通过学习掌握这门工具。
谁生下来就会说话?还不是后来学成的? 大家趁现在还年轻,赶紧起步。
不要像那些工程师一样,等到四、五十岁才明白这个道理,到那时可就太晚了!
俗话说:“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生在世需要各式各样的tool(工具)。
就像今天的讲座,如果没有白板、没有写字笔、没有话筒…… 讲座怎么进行? 没有工具寸步难行;有了工具,做事情就顺当得多。这是日常生活中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而语言就是众多的工具之一。
可每当我说英语时,有人就说:“哦,你是英语老师。”我说:“不是。我是工程师。”人家不相信,认为说英语的人就一定是英语老师。在英语角活动时,很多人甚至问我:“是哪国人?”我说我是中国人。但是他们不相信。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说英语?
为什么说英语的就一定是英语专业的,或者是英语教师,甚至成了外国人?这就是思想误区。
我使用计算机,计算机是我的工具,但我不是一个计算机教师; 自行车是我的代步工具,但我不是自行车教练; 我吃饭使用筷子,但也不是筷子教师…… 它们都是我的工具。
因为有了这些工具,才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
那么,英语工具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 我对英语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入的。
原来就是想着参阅英文资料,但真正使用上以后,越来越体会到它的巨大作用。
英语为我打开一个崭新世界的大门――
从未见过的人,从未经过的事,一一呈现在面前。
通过观察、体验和沟通,我得以认识世界,了解新事物,审视和学习异域文化精华,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和职业人,如何服务社会、快乐生活,成为一个新人。与此同时,又以英语为工具,传播我们的文化。
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第一位的收获,就是了解、接受和学会做一名志愿者。这是英语工具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
我首次出国工作地点在美国田纳西州,该州的别名“志愿者州”(Volunteer State)。我是从那里开始接触并逐渐认识志愿者的。
什么是志愿者?
“业余时间,利用所长,帮助别人,不要回报,快乐自己。” 这是我对志愿者下的定义。
志愿者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比如,今天的公益讲座,就是我作
为志愿者,利用所长为大家服务。大家从讲座中多少有所收获,而我则得以梳理个人经历、体验价值和享受快乐。
从第一次回国至今近二十年时间里,不论我走到世界何地、从事何种工作,在完成本职的前提下,我都尽可能利用业余时间和个人所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而我又能够提供帮助的人。“Everything is a project(凡事皆项目)”,我将志愿者活动作为项目,或者说“正经事儿”去运作。对我个人来说,和过去的我相比,确实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未曾想到过的根本的变化,真有一种“重新做人”的感觉。
Help others, enjoy myself. 做志愿者,给我带来的是生活质量全方位提高――身心健康、家庭美满、职业发展、能力提升和广交朋友。做志愿者益处多多,是我的幸福“密码”。
说到志愿者,就要感谢英语工具。
如果没有英语工具,何以走进志愿者之乡?何以踏上志愿者之路?
没有英语工具,今天这个公益讲座也不会有。就是来了,站在这里能给大家说些什么呢?、
关于志愿者我有专题讲座,欢迎参与。
第二,对职业的作用
职业是人生的基础,安生立命之本。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英语工具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也正因为有了这个工具,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才得以实现。
作为一名教师,借助英语工具学习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参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收集和参考国外最新情报资料,改进和完善教材……
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质量,教授的各门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科研论文内容新颖、命中率高,并屡屡获奖。
大学教师应该是学生人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师,这是我出国的第二大收获。 回国后,只要在校工作,我就给自己承担起学生人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工作,探索将学生培养成为国际竞争型人才之路。这是我做志愿者的主要形式。
通过对国内外教育的对比研究,我发现我国传统教育在以下方面严重缺失甚至是空白:
――职业生涯规划; ――志愿者;
――沟通(特别是口语沟通)。
为此,我提出“项目化人生管理”教育理念,制定工作路线:“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线、就业指导为重点、英语口语为突破口、志愿者活动为平台、项目管理为基本模式”,对学生提出“三会”(会做项目管理,会做志愿者,会说英语)的要求。
这些年来,通过开展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如讲座、兴趣小组、与国内外职业人沟通、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等,引导学生和社会、市场与国际接轨。很多外校学生也纷纷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这些学生的大学生活紧张、充实和快乐。在毕业的时候,一手有文凭,一手有以就业目标为导向的能力,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顺利就业,并较快地踏上理想的职业之路。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我向家长、学生和学校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感受到个人价值和工作成就感。 没有英语工具,我的职业将是何种状况?
第三,家庭生活
英语和家庭还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而且很密切。
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位教师。
在家长的指导下,我学会使用英语工具。现在和大家分享的基本理念和做法,就是父母传授给我的。在我做了家长以后,又不断实践、总结,去指导我的子女。
英语是我学习家庭教育的工具。
我非常关注国外家庭教育。在与美国家庭朝夕相处中,发现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当时我就在家信中写道:“今后我们的家也要改革开放――打开家门、打开心扉,广交世界上的好人朋友。要学习人家的好经验,做现代化家长、构筑现代化家庭。”
回来后,我努力使家庭“和国际接轨”,如,全家人和外国志愿者一起做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