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样的?恐惧退让幻想
(4)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贪婪无厌凶狠
(5)御狼前屠夫心理怎样?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准备抵抗)
狼的表现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心有不甘) (6)两狼的计谋:一狼径去,一狼假寐 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前狼假寐的神态:目似暝,意暇甚 前狼假寐的目的:诱敌
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此节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阴险、狡诈、凶残) (7)形象分析 屠夫:机智勇敢狼:凶恶、贪婪、狡诈
(8)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叙述了屠夫智斗两狼的故事。
(9)本文结构前三段记叙,第四段议论
(10)“止增笑耳”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11)本文的主旨句是?揭示了什么主题?
主旨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主题:本文通过一个屠户智取两狼的故事,揭露了狼的凶残、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告诫人们:对待像狼这样的恶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12)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狼的角度: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如何狡诈,终归是自取灭亡。
屠夫的角度: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人,是我国的文学家。
《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指记录(述),“异”指奇异怪异的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二、通假字
止同“只”,只:只是,仅仅 三、古今异义词
屠自后断其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四、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名词作动词)
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胁迫。(名词作动词) 狼不敢前 前:向前(名词作动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从柴草堆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止增笑耳 笑:笑料(动词作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五、包含“狼”字的成语 狼吞虎咽、声名狼藉、鬼哭狼嚎、豺狼当道、杯盘狼藉、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奔豕突、狼心狗肺、引狼入室